大健康企业之九:戈壁滩上的“健康管家”——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大石峡项目医疗保障纪实

日期:2025-08-04  文章来源: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 周敬

作者:宋燕、马浩晏

  在距中吉国境线37公里的天山温宿大峡谷内,号称“峡谷之王”的荒蛮之地,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拔地而起。这里“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。千里无人烟,风吹石头跑”,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偏远的地理位置,让驻地职工面临着就医难的现实困境。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工会以此为切入点,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戈壁健康守护体系。 

图片1.png

一、整合属地资源,构建三级医疗保障网

  面对“驻地偏、交通阻、医疗缺”的三重困境,葛洲坝三公司工会创新提出“三级保障、中西医协同、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”的医疗服务思路,通过与阿克苏、乌什县两级卫健委及公立医院的深度洽谈,开创“院企合作”新模式。新疆乌什县中医医院率先进驻大石峡项目部,设立项目医务中心,承担“基层首诊”职能,成为守护职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阿克苏市第一人民医院则作为二级保障枢纽,提供转诊绿色通道与增援救助服务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一线下沉。这种 “基层首诊+上级转诊”的双向联动机制,打破了地域壁垒,让职工在戈壁深处也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。 

图片2.png

二、筑牢基层医疗阵地,打造健康 “补给站”

  “以前腰疼只能让徒弟帮忙按按,现在不出项目部就能做专业推拿,这手法可比徒弟强多了!”职工胡师傅的感慨,折射出医务中心带来的切实改变。这个戈壁深处的健康“补给站”,不仅配备了从感冒发烧到慢性病调理的全品类药物,更配备了心电图机、除颤仪等应急抢救设备。针对工程建设者常见的职业病与亚健康问题,医务中心打出“中医康养”特色牌:针灸、艾灸、拔罐、正骨等传统疗法一应俱全,蜡疗机、电针仪等现代设备配套完善,临床全科医生与专业理疗师组成的团队,为职工提供“疲劳驱散-不适缓解-身心修复”的全周期服务。

  此外,医务中心还定制了常态化培训“套餐”。从健康养生讲座到职业病防护实操,从心肺复苏演练到创伤急救培训,全方位提升职工的健康管理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。这种“防治结合、医教一体”的模式,推动职工健康管理从“治病为中心”向“健康为中心”转型。

三、拓展健康管理边界,构建医企协同新生态

  在夯实内部医疗保障的同时,大石峡项目部以医务中心为“主阵地”,积极拓展健康管理外延。对内,深化“医疗治病+健管防病”双轨机制,通过建立职工健康档案、开展定期体检,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;对外,与乌什县中医医院开展深度合作,定期邀请专家团队进驻一线开展义诊活动。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诊疗,到腰肌劳损、关节炎等职业多发病防治,义诊团队不仅提供现场诊疗,更针对个体需求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,让前沿医疗服务触达每一位职工。

  在应急救援领域,项目部以“综合应急救援队+医务中心”为双引擎,推动救援体系升级。通过引入专业医护力量,将应急救援从“紧急处置”延伸至“院前急救-术后康复”全流程,实现“1+2>3”的协同效能。这种“医疗保障+应急救援”的一体化模式,为职工生命健康构建起全方位防护网。

四、践行“健康筑坝”理念,赋能企业新战略

  从天山戈壁到万里江河,葛洲坝三公司工会始终将职工健康视为工程建设的基石。大石峡项目的医疗保障实践,不仅是对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的生动诠释,更彰显了央企在偏远地区建设中的责任担当。

  未来,公司工会将继续深化职工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,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、创新服务模式、强化人文关怀,持续提升职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,为公司“1158”新战略实施注入健康动能。在这片“风吹石头跑”的戈壁滩上,一座以健康为基石的“民生堤坝”正在悄然筑起,见证着央企与职工同呼吸、共命运的初心与坚守。

 

我要
捐款